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一)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致力于国内发展
1、中国国情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自然地理条件差距和人口资源分布差距很大,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也很大。
2、中国现状
2005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700美元,仍排在世界100位以后。改变中国生产力不发达的状态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即使到2020年,按7%至8%的年均增长率计算,考虑到人口增长因素,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接近4500美元,这与1999年的中等收入国家4900美元的平均水平仍有差距。
认识中国发展状况,不能仅看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更需要了解中国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只有长期专注于发展,才能为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二)中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新型工业化道路目标
中国向国际社会明确提出: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中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定不移做到五个“坚持”。
(1)第一个“坚持”:坚持新的发展理念。
中国将坚持科学发展,加快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可循环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2)第二个“坚持”: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
中国人口众多,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为扩大内需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把提高农民和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作为扩大内需的重中之重,逐步提高消费率。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扩大消费领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从长期来看,这将为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提供强大动力。
(3)第三个“坚持”: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农村发展滞后和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难点。中国将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对农村和农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中国将继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力度,确定了西部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方针,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4)第四个“坚持”:坚持立足国内解决好能源、资源问题。
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更是能源生产大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能源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中国能源供给潜力仍然很大,煤炭探明储量丰富,仍有可能发现新油气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前景广阔。中国主张加强能源资源消费国之间的合作,加强能源资源产出国和消费国的合作,共同维护国际能源资源市场稳定,通过深化分工和互利贸易实现共赢。中国与非洲、拉美、澳洲、西亚、中东的“能源外交”已取得初步成效。
(5)第五个“坚持”: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中国正处于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环境压力加大。中国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也面临高能耗、高排污产业转移的巨大风险。中国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加大保护生态环境力度,中国编制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能耗和环境必须达到的指标,并制定了节能的中长期规划。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于2002年批准了《京都议定书》,主动承担国际责任,所以“节能减排”成为中国政府重要的政治任务。
(三)中国坚持混合所有制结构
1、何谓所有制?
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归谁占有的制度,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相互关系的性质和产品分配、交换的形式,是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的基础。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有各种不同性质的所有制形式,最明显的所有制度是私有制、公有制、王室拥有制或控制制。
2、我国公有制的重要性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基本特征。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决定了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实现的主要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发展和完善的现实选择。同时,为了保证国家经济制度的正常运行及经济安全,利用外资对国有经济的参股,必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国有资产必须掌握控股权。
(3)混合所有制结构益处:既有利于国家的快速发展和稳定,也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国资、外资、民资汇成一股巨大的发展洪流,势不可当。
混合所有制结构更符合中国目前发展的国情,应将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
(四)中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分配方式
1、分配方式是指把生产资料按一定的标准分给生产单位,或把消费资料按一定的标准分给消费者。分配的方式取决于社会制度。
2、中国的分配方式: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收入分配方式上的基本特征。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在坚持这一原则的前提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形成和完善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坚持这样的分配制度的同时,就要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强调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三次分配注重兼顾。
3、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五)中国坚持科学的发展目标体系
坚持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奋斗目标的体系性,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必然包含着发展的阶段性。一百年左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始阶段性的系列目标。这样的阶段性、系列性目标,把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富裕统一起来,把现代化的实现与社会主义的振兴统一起来。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一)中国坚持符合国情的政治制度
1、中国政治制度的特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政治方面的基本特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中国基本政治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不断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一国两制”,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同时也是对世界政治制度、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
3、中国政党制度:中国的政治制度取决于中国实行的政党制度。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政权建设上是执政与参政的关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是团结合作的关系。因此,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既不是少数西方人认为的“一党制”,也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而是多党合作制,体现在党际关系方面主要是相互协商,和谐共处。
(二)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中国是一个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上,中国在对外交往中始终强调亲仁善邻、和而不同。中国人民选择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惨痛的历史教训和现实的巨大成就所作出的明智选择。从1978年开始,中国开启了新的征程,从计划转向市场,从封闭转向开放,从自成一体转向融入经济全球化,走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践充分证明,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正确的。对内和谐,对外和平,这两者的联系和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基本特征。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从根本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一条主张发展、加快发展的道路。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促进世界和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条件。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合作,利用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并以自己的发展更好地促进世界和平,促进共同进步。
(三)中国坚持改革开放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中国经济已深深融入世界经济。中国是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和第三大进口国,已成为全球供应链中的环节。中国将继续完善对外开放的法律政策体系,在符合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的基础上,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健全市场信用体系,改善市场监管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形成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
中国将继续以负责任的态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清理并修订了约3000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涉外经济法律体系不断完善,贸易政策透明度不断增强。
(四)中国坚持自己的思想文化原则和价值观
思想文化原则,不仅是社会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文化发展多样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治国的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胡锦涛总书记一系列立党治军理政的主张和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政治的完美结合。
在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同时,要发展多样化的文化。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性文化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立足点、着眼点。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吸收世界文明优秀成果,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多样性文化,繁荣文化艺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中国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
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重要讲话中指出,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向全党提出的根本性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这也是中共十七大后中国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
邓小平1987年在谈到如何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时指出,关键看三条:第一条是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的发展。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标准衡量我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不仅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道路、政治道路是正确的,同时也说明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十分正确的。
回顾三十年改革开放、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建设的道路,至少有以下的战略选择值得关注:
1、先经济体制改革后政治体制改革;
2、先农村改革后城市改革,再进行农村改革;
3、先东部发展再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实行协调可持续全面发展;
4、先全民创业再科教兴国;
5、先发展经济后逐步解决社会问题改善民生;
6、先立足国内发展,再实行“走出去战略”;
7、先小范围试验成功后再大规模推广;
8、不等不*,先行动,先摸索,再建章立制、立法。
四、进一步搞好民主党派的政治交接,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一)牢牢把握参政党建设的目标
新时期参政党的建设目标是:努力把自己建设成为同中国共产党长期亲密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
(二)加强自身建设,重点是四种能力建设
1、加强民革的自身建设,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也是新世纪新阶段多党合作的思想基础。民革作为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只有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共同的理想而团结奋斗。
2、加强民革的自身建设,必须以民革章程为依据。
民革章程是党的组织和党员的行为准则,也是指导民革自身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无论是思想建设、组织建设,还是作风建设、制度建设,都要符合章程的原则与精神,要按照章程的要求去做,要为实现章程所确定的纲领、目标和任务服务。
3、加强民革的自身建设,要坚持以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是我们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的工作,是提高民革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工作能力的关键环节。
4、加强民革的自身建设,要以提高“四种能力”为目标。
这“四种能力”,是民主党派在新世纪新阶段自身建设所应达到的目标,是我们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参政党作用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就是要科学判断形势和准确把握方向,不断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处理问题,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矛盾面前明辨是非,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就是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发展民革的优势,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向党和政府提出有见地、有可操作性、对党和政府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提高组织领导能力,就是民革各级组织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民主,增进团结,及时贯彻落实党的决定,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齐心协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提高合作共事能力,就是发扬民革优良传统,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履行好参政党的职责,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团结奋斗,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五、政治学教活动的总体要求
通过学习教育活动,要使全省民革各级干部和广大成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从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民革优良传统入手,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主要内涵和基本特征,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加深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特别是我国政党制度必然性、合理性和优越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念、信心和决心,为政治交接提供正确的政治导向和坚实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