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自身建设  >> 查看详情

着力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

发布时间:2016-02-14 15:22:00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科学分析了我国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阐述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党的十七大的顺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通过学习,使本人的思想受到再教育,对如何建设我们的党,如何更好地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有了新的认识。结合工作实际,我谈一些学习体会。
      1、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推进,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的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2、解决民生问题,必须与科学发展紧密结合。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改善民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要更加注重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促进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对资源环境的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只有立足于发展,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有效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使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3、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循序渐进。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加,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实施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消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加大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受灾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远山区、海岛和库区的扶持力度等,都深得人心。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把突出重点与兼顾各方紧密结合,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制度,保障全民的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和机制,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制度保障。(张晓蔷)